当前所在位置: 高起点 > 学科 > 正文

曹刿论战选自哪里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

2024-12-12 14:11:33 高起点

  《曹刿论战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散文,以简洁生动的文字记录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精彩表现和深刻见解,不仅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智慧与策略,更深刻揭示了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内在联系。

  一、《曹刿论战》出自哪里

  《曹刿论战》选自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,是《左传》中记载的一次著名战役——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战后曹刿论述战争得失的言论。该战役发生在公元前684年,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,文章通过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,展示了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战争哲理。

 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的史学家、文学家,曾任鲁国史官,著有《左传》和《国语》。

  二、《曹刿论战》原文及翻译

  原文:十年春,齐师伐我。公将战,曹刿请见。其乡人曰:“肉食者谋之,又何间焉?”刿曰: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。”乃入见。问:“何以战?”公曰:“衣食所安,弗敢专也,必以分人。”对曰:“小惠未遍,民弗从也。”公曰:“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”对曰:“小信未孚,神弗福也。”公曰:“小大之狱,虽不能察,必以情。”对曰:“忠之属也。可以一战。战则请从。”公与之乘。战于长勺。公将鼓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齐人三鼓。刿曰:“可矣。”齐师败绩。公将驰之。刿曰:“未可。”下视其辙,登轼而望之,曰:“可矣。”遂逐齐师。既克,公问其故。对曰:“夫战,勇气也。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彼竭我盈,故克之。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
  翻译:鲁庄公十年的春天,齐国军队攻打鲁国。鲁庄公准备迎战,曹刿请求进见。他的同乡说:“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,你又何必参与呢?”曹刿说:“当权者目光短浅,不能深谋远虑。”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。曹刿问:“我们凭借什么对齐作战?”鲁庄公说:“衣食这类安身立命的东西,不敢独自享用,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些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,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祭祀神灵的牛、羊、玉帛之类的用品,我(从来)不敢夸大数目,一定对神说实话。”曹刿说:“这只是小信用,不能让神灵信服,神是不会保佑你的。”鲁庄公说:“大大小小的案件,即使不能一一明察,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。”曹刿回答说:“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,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。如果作战,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。”

  到了那一天,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,在长勺和齐军作战。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。曹刿说:“现在不行。”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。齐军大败。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。曹刿说:“还不行。”说完就下了战车,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,又登上战车,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,这才说:“可以追击了。”于是追击齐军。

  打了胜仗后,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。曹刿回答说:“作战,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。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,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。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,所以才战胜了他们。像齐国这样的大国,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,怕他们设下埋伏。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,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,所以决定追击他们。”

  三、赏析《曹刿论战》

  1、主题思想:文章通过曹刿论战的故事,强调了民心向背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,以及在战争中要善于把握战机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重要观点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应取信于民、善于纳谏等政治主张的推崇,体现了古代儒家的思想观念,对我们理解古代的政治、军事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。

  2、人物塑造:《曹刿论战》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问答,成功塑造了曹刿这一智勇双全的军事家形象。他具有深谋远虑、勇敢果断的品质,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战略眼光。他敢于挑战权威,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,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。

  3、战争策略:《曹刿论战》他巧妙地运用了“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”的士气变化规律,采取后发制人的战术,强调了士气在战争中的重要性。。面对溃败的齐军,他没有盲目追击,曹刿通过仔细观察敌情和战场形势,制定出了正确的战术安排,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出色的军事才能。

  4、启示:这篇文章常被用作教育素材,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,要善于思考、果断决策。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,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,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
阅读全文
相关推荐

提升语文成绩 选择一对一辅导

提升语文成绩 选择一对一辅导
  在高中阶段,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而,许多学生在提升语文成绩方面常常遇到瓶颈,感觉无论怎么努力,成绩都难以突破。在这种情况下,一对一辅导逐渐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学习方式。那么,提升语文成绩如何选择一对一辅导呢?

齐桓晋文之事原文,翻译和赏析

齐桓晋文之事原文,翻译和赏析
《齐桓晋文之事》是一篇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,阐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。文章以齐宣王询问齐桓公、晋文公的事迹为由,孟子借此机会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。

十大表现手法的整理 有什么作用

十大表现手法的整理 有什么作用
  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、借景抒情、叙事抒情、直抒胸臆、衬托、卒章显志、象征、想象、联想、照应、寓情于景、反衬、烘托、托物起兴等,作用都是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,大家可以参考。

议论文怎么写

议论文怎么写
  议论文是一种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来表达观点、阐述道理、论证主张的文体。在高中语文考试中,议论文写作是常见且重要的题型之一。无论是面对高考作文,还是日常的议论文写作,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都是很重要的。那么,议论文怎么写呢?下面,一起来看看吧!

竹竿的拼音,竹竿的词语解析

竹竿的拼音,竹竿的词语解析
竹竿的拼音是zhú gān,在中国文化中,竹竿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如搭建竹屋、制作农具,还常被赋予更深层的文化寓意。象征着谦逊与坚韧,如同竹子一般,外表平凡却内藏坚韧不拔的力量;同时,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,常用来描绘田园风光,寄托淡泊名利、归隐田园的情怀。

做好准备与作好准备的区别

做好准备与作好准备的区别
做好准备和作好准备在语义上略有差异,但两者在实际使用中常常被看作是相似的表达。无论是做好准备还是作好准备,都是提醒人们在面对未来的挑战或机遇时,要提前做好准备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。

临安春雨初霁原文,翻译和赏析

 临安春雨初霁原文,翻译和赏析
《临安春雨初霁》是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时期的一首七言律诗,创作于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当时陆游已六十二岁,被起用为严州知州,赴任之前先到临安(今浙江杭州)去觐见皇帝,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,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诗。

高三复习语文的学习技巧 复习策略有哪些

高三复习语文的学习技巧 复习策略有哪些
  高三复习语文要理解诗词曲的题材、体裁、对仗、典故等常识,掌握文言文的倒装句、实词虚词、词类活用、通假字等知识,并能熟练运用。诗词曲常识方面,同学们要了解不同题材的特点,如送别诗常以柳树等意象表达离别之情;田园诗多描绘乡村自然风光和闲适生活。

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,翻译和赏析

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,翻译和赏析
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编写的《世说新语》中的一则文言文。《陈太丘与友期行》通过讲述陈太丘、友人、元方三人之间的故事,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,为人要方正。同时,也赞扬了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。

元曲四大家是谁

元曲四大家是谁
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、白朴、马致远、郑光祖这四位元代杂剧作家。他们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、不同流派的杂剧创作成就。其中,关汉卿是元代著名的戏剧大师,代表作有《窦娥冤》。白朴则是元代知名的文学家及杂剧家,他的代表作是《梧桐雨》。
友情链接